天使的美麗屍體 ——哥德文學與其文化現象

哥德(Gothic)這個德定的字彙原先的意思是西歐的日耳曼部族。在18 世紀到19世紀的建築文化與書寫層面,所謂「哥德復興」(Gothic Revival)將中古世紀的陰暗情調從曆史脈絡的墓穴中挖掘出來。同時,從18世紀末以來的一些文學作品,因為具有共同的基調與文體而被歸類於「哥德小說」。例如:華爾普(Walpole)的《奧藍托城堡》(The Castle of Otranto)、安.拉得克裡夫(Ann Radcliff)的《奧多芙的神祕》(The Mysteries of Udolpho)、路易斯(Lewis)的《僧侶》(The Monk),當然還有瑪麗.雪萊的《科學怪人》。這些作品戮力於處理殘酷的激情與超自然的恐怖主題,而小說的背景通常建構於荒涼的古堡或者幽深的修道院,主角(通常是稚嫩的少男少女)身陷於無以擺脫的魔性愛慾,和(通常是陽性的)施虐者展開一段以死亡為終結的際遇......

 

在這些小說中包含的情慾/性別(sexual/gender)的關係,古怪地糾纏於神聖與魔鬼的角力;極度的情色高潮來自於破滅(也就是儀式的「完成」)的那一刻。象徵父權的宗教系統與企圖超越的的黑暗(陰性)力量,在某種不可明說的層面,其實隱諱而酷異地分享著「愛慾交配死亡」的快感模式。在當代的恐怖小說陣營中,像Anne Rice的作品《吸血鬼紀事》(The Vampire Chronicles)就流露出男同性戀情慾與父性機制的複雜互動。

 

有趣的是,哥德文化這樣的現象除了在小說的紙頁上展開,也在20世紀的後半期侵入非主流音樂的大花園,成為另類音樂中極為殊異的一個支脈。如果你熟悉新音樂曆史脈絡的話,就會知道大約從70年代末到80年代,一些樂隊分別頂著 「後酷朋克(Post Punk Cool)」、「新古典(Neo-Classical)」或者是「新嬉皮(Neo-Hippies)」的招牌,並逐漸混融成日後的哥德搖滾樂派。

 

不可否認,「死亡」在哥德搖滾樂的文化層面中,幾乎是個關鍵字。當某些保守的聲音或反挫勢力,企圖以這一點來抨擊哥德搖滾樂與其次文化,我們可以看到兩種回應:如「基督徒之死(Christian Death)」這個經營黑暗、痛苦情愫的樂隊,對他們而言,死亡所演繹/延異出來的腐敗、末世、毀滅等等情境,都足以讓我們逼近「終極高潮」(ultimate orgasm)。在一些專輯如《痛苦劇場》 (Only Theater of Pain)、《天使的狂怒》(The Rage of Angels)、《鐵面具》(The Iron Mask)中,「基督徒之死」悉心探索的重心就是這種近乎臨界點的痙攣之美。在其中一首歌曲「死欲(Death Wish)」,結尾的歌詞近乎狂喜地陳述「撒旦魔王是最仁慈的野獸」,配合淒厲的音樂,不啻狠狠地嘲弄了宗教/父權體系粗暴地規範在各種事物之上的二元對立價值觀。

 

另一種反應,也許可以引述布萊德(Poppy Z. Brite)在吸血鬼情色小說選集《血脈深處的愛》(Love in Vein)前言中所說的話:「哥德次文化(Gothic subculture)並不是禮讚或者愛慕死亡,只是純粹地拒絕畏懼它。在探索死亡的過程,慢慢地和它體膚與共,逐漸與它親近。」這段話正好解釋為什麼像「涅浮林之域」、「還有這些樹(And Also the Trees)」、「意志(Will)」、「利姬雅(Lycia)」、「The Morendoes」等樂隊,會不可自拔地沉浸於「與死去的君王交歡」的髑髏式意象(macabre image),同時又在這般異端的情慾裡浮生出細緻的張力。此外,死亡不必然是生命的匱乏,順著這些創作者的脈絡、以及在許多異教神話或惡魔學發現的象徵與寓言,死亡可能是貼近超自然、非人類領域的出口。

 

在此際90年代的中後期,哥德次文化不但在文學與音樂創作層面綻放,更影響了這個「混雜族群」(包括女性、酷兒、情慾的邊陲份子)的文化生態與身份認同。在情慾與性別的革命,哥德次文化追求所謂的理想典範「陰陽同體」 (hermaphrodite)雖然還值得更進一步檢驗,但也是有助於沖迫禁制的美麗武器讓過往被視為妖魔的異類(它者)擺脫單一的天堂,品味自身的慾望與天使的屍體。

 

 

 

我要痛苦的生活:這是藝術

你為什麼一定要過快樂的生活? 你聽不同的音樂,當然也可以過不同的生活。

 

說文解字:哥德(Gothic)

 

經常查字典是文字工作者的好習慣,牛津英語字典給出了以下兩個解釋:
1、一種搖滾樂風格,激烈地混合了吉他貝司鼓,並有著啟示錄般的或神祕主義的歌詞;
2、這種音樂的表演者或追隨者,經常穿著黑色的服裝並化著黑色的妝。但是,就像高手不會去百貨商場買電吉他一樣,我們不能完全相信牛津字典這樣的搖滾樂業外人士。

 

關於「gothic」這個詞的出處,最早來源於歐洲早期的一個叫作西哥德的部族,這個以破壞和掠奪為樂的部族以無知和缺少藝術品位而著稱。中世紀,一種以尖頂大教堂為最顯著德色的建築風格大行其道,及所謂的「哥德式」建築。而在英國的維多利亞時期,以Edgar Allan Poe、Mary Shelly和Bram Stoker等為代表的一批作家所創作的恐怖小說也被形容為「哥德」風格。

 

但用來描述音樂和文化還是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那時正是朋克運動落幕,後朋克登場。首先Ian Astbury在描述Sex Gang Children這支樂隊時用到了「gothic pixie」(哥德精靈)的字眼;之後,Siouxsie Sioux(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樂隊核心人物)在形容她樂隊的新方向時使用了「gothic」;再之後,Joy Division樂隊的經紀人於1978年在BBC電視台的節目中將樂隊和主流流行樂隊比較時用到了「gothic」這個詞。

 

Bauhaus在1979年推出的《Bela Lugosi's Dead》是最早被貼上「哥德」標籤的作品,至少大家一致公認。

 

哥德音樂作為朋克的一種後續事物(死亡搖滾)在此後由視覺藝術、文學、音樂和服飾等構成的一整套美學和思想發展為一種地下文化,並由此衍生了無數的地下群落,這些群落發展至今雖然在各方面都產生了很大的變異,但有兩點卻是所有哥德族們共有的:服裝的顏色和音樂。

 

 

 

哥德建築

 

哥德式建築其最大的德色就是高大的樑柱和尖拱形的天花板與結構。

 

12世紀時,由於建築技術的精進,因而造就了大量哥德式教堂的誕生,其中最著名的就屬巴黎的聖母院大教堂(Notre Dame)。事實上宗教在哥德藝術上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不論是畫家或雕刻家,在他們的作品上都喜愛以宗教為題,對於寫實的題材則不甚感興趣。

 

 

 

哥德文學的曆史和發展 (摘於"地下調頻")

 

1774年,隨著THE CASTLE OF ORTANTO BY HORACE WALPOLE的發表。哥德的概念已經佔據了英國文化。哥德小說由於其聳人聽聞,情感誇張的本質和其對超 自然現象的演繹一直受到眾多評論家的批評。

 

這種流派從GRAY和THOMPSON這種墳墓詩人那裡得到了超強得到想像力,是一幅融合了大量的黑色森林和單調呆板生活的風景畫。有過度隱藏了可怕罪惡的房屋,修道院的廢墟及極度抑鬱的悲慘絕望的人生。對於那些沉溺在這些書籍中超自然現象的"犧牲者"來說,經常在眼前出現寓言中的鬼怪和流著血的NUN的幻象。哥德文化作為一場文學思想運動,使的那些理想化的浪漫詩人深深感到失望,因為由ANN RADCLIFFE的多愁善感的性格但還未超出現實,哥德就來顛覆了。儘管哥德小說影響了許多新生的流派,給他們以啟發。

 

1820年左右,隨著CHARLES MATARIN的MELMOTH THE WANDERER的發表,哥德停止了這種含混的狀態,開始形成了自己的創作及欣賞群。

 

今天看來傳統哥德小說的影響是對有誘惑力的對手的描繪。這些對手邪惡的性格德徵刺激了一些人敬畏的感覺。或是鬧劇是的浪漫,或更加加入了一些蘊含哥德主題的讓少女離別真愛的內容。哥德小說發展至今,它還包含了一些令人難 以琢磨的、不確定的變體。他們對現在的人們產生著更大的影響。另外,文學評論家們也已經慢慢的接收了哥德文化。

 

首批研究哥德文化的評論家帶著研究曆史的態度和興趣虔誠的接近它,它們試圖拯救哥德文化,使這種死亡和模糊的流派重新獲得生機。這些評論家們把現有的哥德小說放入曆史的長河中檢驗,登載的批判及探索和哥德文章的系統化合 法化。,這是對18世紀英國理性,制度,政治的反映(儘管是扭曲隱藏過的反映)。

 

哥德小說由多愁善感文化的抑鬱開始誕生,到墳墓詩人越來越極端異常的發展,奠定了對浪漫古典流派的影響。哥德這種令人震驚的誇張風格和極端描述及對超自然現象的使用,深刻地影響了日益出現的浪漫的風格和內容。

 

雖然在從JOYCE CAROL到ANN RICE的現代氛圍下,哥德文化的影響仍就蕩氣迴腸,他的文化主題在其它各種形式的文化中均可見到。但就傳統意義上的純粹的哥德文化、小說已經從西方文化的獨木舟中完全消亡了。

 

 

 

哥德文化的興衰   

 

八十年代,哥德樂隊們在商業上取得了一系列成功,The Sisters of Mercy、The Mission、All About Eve、The Cure、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Fields of the Nephilim和Christian Death這些樂隊都有過上榜歌曲,他們所界定的「經典歌德」之聲是這樣的:清脆的曼陀林風格的半原音吉他、沉穩的單音符貝司線條、簡單但快速的節奏、濃重的合成器效果和陰暗的演唱。儘管一些「經典」的歌德樂隊一直堅持到了今天,並且仍能得到當今歌德族的熱愛,但今日歌德文化的主角已不是他們了。   

 

在八十年代,哥德服飾時尚由這種音樂風格發展而來,染黑的長髮、蒼白的皮膚、緊身黑衣、尖皮靴和大量銀飾(多用早期歐洲和埃及宗教性的設計)。黑色摩托皮夾克、黑色緊身牛仔褲、黑色網眼絲襪和黑色飛行太陽鏡成為哥德族的註冊商標。   

 

九十年代,哥德音樂在傳媒中漸漸失寵,但哥德文化卻愈發強大,急速膨脹的夜總會行業使得哥德組織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網路。新出現的簡便而且便宜的桌面出版系統和家庭錄音技術協助產生了大量的哥德雜誌和不同質量的小樣,這使哥德文化顯得活力十足。而好萊塢維多利亞恐怖電影的復興恰在此時,《烏鴉》(李小龍之子李國豪在拍攝此片時神祕喪生)、《剪刀手愛德華》、《夜訪吸血鬼》等一系列賣座恐怖片為哥德文化注入了新的興奮點。哥德時尚巧妙地隨之有所改變,卷髮、高馬尾辮和戰鬥褲是一種風尚、長直髮、維多利亞式的絲絨和蕾絲也是一種風尚、皮革與塑料裝也都成了風尚,但不同的是這種風格和北美流行的任何東西都無相似之處。哥德時尚中永遠流行的只有黑色緊身牛仔褲。   

 

九十年代也有些哥德樂隊打上了排行榜或獨立排行榜,這裡包括Garbage、Rosetta Stone、Sheep On Drugs、Nick Cave、Nosferatu和Curve等等,他們的音樂風格不完全同於前一代哥德樂隊,但他們均有著哥德式的演唱風格、陰暗的音樂主題和合成器陰暗的效果,雖然他們大多不承認自己是哥德,但他們看起來卻是不折不扣的哥德式風範,否則怎麼稱呼他們?   

 

雖然他們的影響力在明顯遜於八十年代的哥德樂隊,但是九十年代,「哥德」(goth)文化的含義卻大大加深了,此時它不再僅僅意味著一種音樂風格,同時它還是一種時尚、一種人生態度和一種社會風景——時尚全是黑色的、態度全是陰暗的,而風景全是模糊的。   

 

同時也出現了很多沒有聽過太多哥德音樂、但按照哥德的方式穿著和思考的哥德族,他們喜歡聽的是工業音樂、重金屬、高技術音樂和非主流音樂。這些哥德族偏愛的流行樂隊包括The Prodigy、Front 242、Cubanate、Menswear、White Zombie、Pop Will Eat Itself、Front Line Assembly和Nine Inch Nails等等。

 

 

 

哥德作為反文化   

 

1969年:嬉皮們發現了世界的醜惡,於是他們發誓要用愛來改變這一切。   

 

1979年:朋克們發現世界依然醜惡,於是他們豎起中指表示蔑視。   

 

1981年:哥德族們看破紅塵。

 

識別一支哥德樂隊   

 

1、此樂隊的音樂氣氛怪誕且超現實。   

 

2、此樂隊的歌詞包含歌德主題(奇奇怪怪神神祕祕淒淒慘慘荒荒涼涼)。   

 

3、樂隊成員的外表十分哥德化,一水兒黑。   

 

4、樂隊自稱哥德樂隊,和其他哥德樂隊一起演出,並出現在哥德合輯當中。

 

四大哥德唱片廠牌   

 

Cleopatra、Projekt、Tess、Anubis。

 

識別一個哥德族   

 

害羞且不愛交際。   
藝術傾向。   
永遠的黑色或暗色衣服。   
顯眼的宗教飾物,但卻幾乎天天改變信仰。  
永遠不戴金首飾。   
蒼白,哪怕是在夏天。   
拒絕所有有趣的社會活動。

 

哥德味道?   

 

任何氣氛詭異陰暗的東西都算是有點哥德味道。關於音樂,有上百像darkwave、goth techno、dark alternative、ambient ethereal之類的名詞都有「哥德味道」。再具體形容:黑暗的淫慾、死亡的悲傷、禁忌的愛、徹底的痛苦帶來的美感,簡而言之,人類精神世界中的黑暗面。

 

吸血鬼文化惡魔主義?邪教?

 

哥德不是宗教、不是政治,與種族、性別也無關。大多數哥德樂隊都是非宗教的甚至是積極的反宗教樂隊。那些吸血鬼、天主教、古埃及和異教的視覺信號只是在傳達「黑暗的力量」,以聯繫至哥德音樂的感覺。   

 

哥德族們與其他同年齡的社會團體一樣同樣存在社會傾向,你會發現年輕的保守主義哥德族、共產主義哥德族、法西斯哥德族和無政府哥德族,但是這實在是很少的一群人,九十年代哥德族中最大的傾向實際上是對政治的極度冷漠,因為幾乎所有黨派的觀點聽起來都是一樣的,而且毫無用處。這是Rosetta Stone樂隊最喜歡的主題。

 

 

 

哥德存在的理由   

 

很多人被一種毫無快樂和成就感的生活所主宰,這很不幸。但是哥德使這種消沉的感覺成為了生活方式的一種,換句話說:痛苦就是我的生活選擇——這是一種藝術。   

 

哥德同時也許還是一種精神療法。如果你對一個屬於主流社會的白領仔細談起你上次自殺未遂的經過,那麼他可能會帶著一種奇異的眼光躲你躲得遠遠的,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裡你或許還可以得到廉價的同情。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你哥德族的同伴永遠不會為你感到難過,你手腕上的疤痕會得到認真的尊重,「你很酷」!所有感到與社會格格不入的人都會在哥德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為這裡的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哥德時尚   

 

任何黑色的東西,或其它暗色,如海軍藍、深紅。

可以透(薄尼龍或漁網狀面料),但不露。

銀飾。

蒼白的皮膚。這可能是因為他們需要一種活死人的外表,也可能是因為想體現維多利亞時代關於「蒼白的皮膚是貴族的標誌」這一審美,也可能是反對沙灘文化裡「太陽曬出的古銅色才是美的」健康理論。   

黑髮、漂白過的極淺的金髮、紅髮或紫發。   

黑白化妝。白色粉底,黑唇膏,黑眼影,細眉。   

自我束縛的裝飾和戀物癖的服裝。皮革、PVC、橡膠、乳膠都是必不可少的面料。中世紀的束腰也極為常見。   

寬領帶或帶釘子的項圈或緊緊繫在脖子上的絲絨繩。   

T形十字章(古埃及關於永恆生命的標誌)。   

太陽神之眼。Sisters of Mercy的唱片《Vision Thing》使這個標記廣為流傳,有些人會將這個標誌刺在身上。   

五角星。這是異教徒關於火、土地、空氣、水、靈魂的符號。   

十字架(基督的象徵)。   

歌劇風格的披肩、斗篷和長手套。   

鎖鏈和鐵釘。   

身體穿孔。哥德族們一般不會像朋克們那麼極端,他們會講些品位。在美國的猶他州,舌頭是首選部位,其次是鼻子,再其次是(難以啟齒,私人部位)乳頭。

 

哥德式愛好   

 

藝術,德別是音樂、攝影和繪畫。   

人文,德別是文學、曆史和哲學。  

H. R. Giger的幻想生物美術"異型",和達利的超現實主義視覺作品。   

丁香煙,一種更經久、更濃厚,對人體危害更大的香煙。   

貓,因其德有的陰鬱氣質而被哥德族所青睞。   

蠟燭和聖誕樹,氣氛十足哥德的照明物。   

妖精、怪人、蜘蛛、蜘蛛網、墳墓、棺材等其它與幽靈有關的東西。

 

 

 

你是一個哥德族嗎?   

 

你時常會感到自己有魔鬼的氣質嗎?你的是否經常希望白天不再出現?你永遠喜歡黑色的T卹衫? 也許你就是個哥德族,只是你自己並不知道。   

 

你常常沉溺於消沉的感覺,並在痛苦的冥想中獲得了一種奇怪的歡愉感?那你真的具有哥德傾向。不過,如果你喜歡以一種暴力的方式獲得這種感覺,那麼你根本不是哥德族,這只是精神疾病而已。   

 

你的衣櫃裡全是黑色的衣服?那你有可能是個哥德族。

 

你想是嗎?   

 

首先要從基礎開始:頭髮、臉和皮膚和衣服。請參見六大哥德模德,針對自身情況進行處理。注意,不要穿什麼馬利林·曼森的黑T卹,那是休克搖滾,不是哥德搖滾。   

 

之後是神態和氣色。顯得極其絕望極其痛苦是極其必須的——世界如此,社會如此,你怎能無動於衷?記住:必須克制你的喜悅心情!永遠永遠永遠不要微笑!沒有任何事值得高興!在哥德族裡 




轉貼自http://blog.yam.com/ohmamamiya/trackback/37712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潤潤的漂亮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